最新新闻:

《山海情》不只是扶贫剧 更是西海固人的命运史诗

时间:2021-01-28 12:22:35来源:澎湃新闻

如果不是《山海情》,“变迁”两个字、恐怕只是停留在振奋人心的报道里。

《山海情》海报《山海情》海报

看完《山海情》,忍不住点开地图,搜索西海固在中国版图的位置。

这是一个已经消逝的地名。但如果输入固原、西吉、海原,依然可以找到它的方位,宁夏的南部山区,和甘肃相接,与陕北相邻,漫天黄沙、遍地荒凉,终年干旱,“苦瘠甲天下”的西海固,就在这片广袤而又贫瘠的大地上。

知道“西海固”三个字,始于很多年前看到的一些记录和影像。即使过去那么多年,当时看到照片时的震撼和刺痛,如今依然还在。

那些照片上记录的表情和生活,是世世代代挣扎于生存边缘的人们,对于命运的无力,以及挣扎的徒劳。外人看来无限的悲苦和磨难,印刻在这些西海固人的脸上,却更多是对于生活的茫然和未来的黯淡。

寒天腊月排队卖土豆、几兄弟穿一条裤子、男人娶不到老婆、在家挖水窖找水、出门挖煤谋活路,电视剧里的这些细节,不过是西海固人的日常。而更多震撼人心的“活着”,怕是电视剧也无法有勇气展现的。

西海固的贫瘠,以及极端贫瘠下的人类为了生存可以做出的牺牲,是超越大部分人想象和认知的。就像电视剧里姚晨演的那个福建扶贫干部,说起自己第一次来到西海固,天寒地冻颠簸了七八个小时候后看到群众谋生路的场面,“我知道这里穷,没想到会穷成这样。这个场景,我一辈子忘不了 ”。这当是原型人物的原话。

没有想到的是,曾经以这样方式击中过一小部分人的“西海固”,多年后因为一部电视剧,出现在了大众视野。甚至因此引发了整个社会对这个地区的关注和讨论。更没有想到的是,印象中一直和贫穷苦难绑在一起的西海固,原来在这几十年间竟然经历了这么大的巨变。

如果不是《山海情》,“变迁”两个字、恐怕只是停留在振奋人心的报道里。这是一个概括的、抽象的意义。不会有太多外人会感同身受地为之揪心、为之庆幸;更不会有多少人去关心,一个时代下,一个贫苦地区的人们经历了怎样波澜壮阔的命运迁徙和改变。

但《山海情》却实现了这样一种“聚焦”,让大众聚焦遥远的西海固,聚焦中国前赴后继的扶贫征程,聚焦几十年闽宁合作的伟大事业,更聚焦中国西部农民千百年来的悲苦人生和命运转折。

从这个角度而言,《山海情》的意义远不止于一部扶贫主旋律作品,而更多是一部“白鹿原”式的西海固命运史诗。在讴歌伟业之外,它更多真实记录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地区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,而这样的记录,需要良心、需要勇气,更需要实力。

正午阳光的实力,素来是公认的,但《山海情》还是超出了很多人对他们实力的认知。因为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,《山海情》这样的扶贫题材,不会这么拍。或者说,怎么还能这么拍?!

从第一集开始,观众就开始又哭又笑。接下来,有观众开始看一集哭一集。这种观剧体验,显然超出了大部分扶贫题材作品。

不得不说,相比同类扶贫剧,《山海情》的题材本身显然更具历史纵深,这是天然优势。然而,《山海情》的“脱俗”并不只是因为这种自带史诗气质的题材本身,而是因为它真的有创作野心,把这部剧拍成一部微缩史诗。

西海固人民的贫穷史、摆脱贫困的奋斗史、闽宁合作的当代史,既然写史,就要客观,就要悲悯,更要有开阔的格局。众生平等的视角,不带偏颇。

写史从写人开始。整部剧是从“吊庄移民”这个大部分人陌生的政策开始的,黄轩演的马得福刚参加工作,第一个任务就是被抽调去这个项目,回老家劝返那些从吊庄逃回来的老乡,剧中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都在第一集中大登场了。

张嘉益的“人精”村长、尤勇智演的刁钻村民,年轻一代想要往外闯的马得宝、白麦苗、水花,尕娃、水旺,还有村里唯一的教书匠、祖峰演的白校长。不得不说,从涌泉村村民的大群像出场开始,这剧里的每一个人物,都太“真”了。每一个村民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性格和命运,然而,他们身上却都有着某种统一性,带着浓浓的西北农民的烙印,质朴、憨直。

他们说的每一句话、干的每一件事,住的房子、吃的东西,甚至于演员的长相造型,都像是西北农村的当代集体肖像。尤其是张嘉益、黄轩、白宇帆演的马家三父子,性格迥异的人物塑造和命运走向,实在太具有代表性。

在这部剧中,热依扎演的李水花,可能是最牵动人心的人物。这个角色身上,也许集中了太多西北农村普通女性的命运缩影。而她用一辆板车,拖着残疾的丈夫和女儿在戈壁高原上走了7天7夜,唱着“花儿”终于迁家来到闽宁镇的那一幕,可能也会是中国电视剧历史上最动人催泪的场景之一。

而在真实地展现了西海固人民群像的同时,那些帮助当地人改变命运的人们也纷纷登场。从马得福这样的当地村官开始, 到和他并肩战斗并最终牺牲在扶贫路上的张主任、闫妮演的父母官杨县长,以及郭京飞和姚晨演的福建援宁干部代表。此外,还有不远千里前来科技扶贫的农业教授、教育扶贫的大学生支教老师,以及福建当地的援宁企业家代表等等,形形色色的扶贫群体,可以说前赴后继、接力不绝。

这些人物都有真实原型,本身的故事都充满着感人至深的力量。但是,如何让电视剧的观众感受到这种感人的力量,是主旋律创作中最难解决的部分。而《山海情》却能让这每一个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,为之动容。

或许因为,在剧中,他们经历的每一个挫折,每一个成绩,每一个细节,都来自于历史的真实。他们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身份和使命象征,而是一个个有着真实情感的鲜活个体。他们各自操着浓重口音的方言,带着各自性格上的可爱和缺陷,共同聚到了闽宁镇这个地方,完成各自的任务,也从中实现自我的发现。

他们也不再是一个纯粹的“改变者”。和剧中的西海固人一样,他们都是命运变迁这一历史齿轮中的重要一环。从某种程度而言,“山”和“海”的命运是交织的,不是谁改变谁,而是彼此改变。如同剧中对口扶贫办吴主任的感叹,因为有着塞上行的所见所闻,才会有自己立誓改变这里的决心,以及这牵扯一生的塞上情缘。

必须要说的是,这个剧“顶配”级别的演员阵容,以及方言写作和表演的尝试,实在是作品成功的“神助攻”。几乎每个演员都在这部剧里贡献了最真挚诚恳并且自然的表演。尤其是那些精心打磨过的方言台词,这么接地气,这么好玩,这么生动展现了中国特有的地域感,以及人物的群体身份差异和文化差异。这实在是这部剧真实质感的重要组成。

当然,还有一件事成就了这部剧的历史真实,就是“不回避”。不回避几十年扶贫征程的困难,也不回避曲折发展中遇到的问题,甚至于对农民群体的某些局限性,这部剧都有趣诙谐地直面了。而观众最后看到的是,一部用乐观回望苦难沉重和贫穷,用客观展现希望、力量和伟大成就的西海固当代变迁史。

23集的剧长看着有点短促,最后的收尾也略显得匆忙,但这样一部有着创作雄心和勇气的电视剧,足可以傲视当下各种当代题材。更让人思考,什么样的文艺创作,才能实现最大的社会影响和价值。

(责编:拾恩)

声明: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;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。

图文推荐

热点排行

精彩文章

热门推荐